您现在的位置:北京华夏思想者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 收藏 >> 浏览文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拍卖行本土经营风雨15载

作者:佚名 来源:东方早报 更新时间:2008年12月26日 【字体:

  在1992年前,大陆艺术品与市场的关系较为疏淡。古代和近代艺术品由各地国营文物商店一手垄断,收购价格极为低廉,出售又有种种限制。而当代书画家的作品通常在画廊或宾馆商场展卖,或由买方上门私下成交。缺乏公开、公平的竞争,缺少艺术品鉴定、估值的科学程序,没有法律的保证更没有成熟的鉴赏和收藏队伍。艺术品市场长期延续着萧条和无序的状态,大陆艺术品也常以极不相称的低价大量流入海外。在思想解放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关部门受海外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成功运作的启发,将拍卖引入了艺术品市场。

  1992年,北京市文物局牵头举办了北京国际艺术品拍卖会,揭开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大幕。1993年6月20日,国内首家拍卖公司——上海朵云轩举办了中国书画拍卖会,买家从港澳台及内地各省市汇集到上海参加竞拍。朵云轩的成立被认为是地处前沿阵地的上海人较早地领悟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结果。同年,中国本土拍卖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海外拍卖行也紧跟形势地开始在中国内地设立办公室。

  1994-1996

  开场火爆收藏家蜂拥

  据嘉德的创始人之一寇勤回忆:“嘉德刚成立的时候,打电话来业务咨询者无数,但敢于留下通讯地址和电话号码的却寥寥无几。”有一位在“文革”后获得落实政策的藏家,守着价值上百万的文物,却穷得装不起一部家庭电话,跟他联系都是通过住宅小区的大喇叭实现的。

  1994年3月,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在北京长城饭店举办了首次拍卖会,拍卖内容包括中国书画和油画,成交总额1,300多万元,一举突破千万大关。半年后的秋季拍卖会,成交总额达到5943万元。其他各大拍卖公司也是捷报频传,拍卖纪录被不断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事业乍一起步,便面临着空前繁荣的局面。1996年嘉德秋拍推出傅抱石1944年设色纸本《丽人行》卷,起拍价350万,1078万成交,刷新了近现代中国画的最高价。

  许多拍卖公司与海外艺术品收藏家建立了联络关系,开始培养收藏队伍。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国内收藏者购买实力的崛起。嘉德第一年的两次拍卖会,总成交额7000多万,国内买家就占了六成以上。而创拍卖纪录的齐白石力作《山水册页》,就是由国内一家企业买走的。艺术品作为一项新的投资项目,瞬间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加入,参与者中,不仅有极具经济实力的企业家,也有一般的工薪阶层、市井居民。这一波收藏的热潮,当然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但更重要的是,每有投资市场的快速增长,总会吸引大批资金涌入,而在市场尚未达到成熟的初期阶段,这种增长尤为迅猛。

  1997-2002

  “真伪担保”转向法律完善

  然而,繁荣的表象并不能掩盖拍卖市场依旧稚嫩的本质。在度过了起初的疯狂增长之后,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来临,中国的艺术品拍卖也迅速冷静下来,问题开始浮现。

  按照寇勤的话说,当时的中国文物市场,既无“清晰的市场环境、又无明确的法律保障”。当时国际性的拍卖公司都有专门的权威性鉴定班底,但国内的大部分公司均无专门的鉴定机构,有限的几位文物鉴定专家被聘来聘去,“现用现抓”,有些拍卖公司甚至聘请冒牌专家。一些急功近利的拍卖公司开始利用赝品蒙骗买家,甚至不择手段雇托哄抬价格。买卖双方出现信任危机。

  1996年嘉德春拍,首次提出了真伪担保。这是针对了当时书画市场赝品充斥、真伪难辨的局面而推出的举措。然而即便摆出如此诚恳的态度,当时的成交量依然略有萎缩,4370万。

  1997年《拍卖法》颁布,在法律的制约下,拍卖业开始向有序和成熟发展。

  1999年11月20日,香港苏富比国际拍卖公司中国书画部资深顾问黄君实先生携带元·赵孟頫《行书归去来兮》等文物来北京请专家提供鉴定意见。这代表着中国文物鉴定专家的水平被世界所公认。

  2002年,随着10月新《文物保护法》的公布,从法律意义上明确了私人文物收藏与流通的合法性,使文物收藏注入了法律的保障。

  2002年春拍,市场开始升温,嘉德春拍成交额超过1亿元大关。宋徽宗赵佶《写生珍禽图》2530万,再破中国书画纪录。据说,拍卖持续了约15分钟,有60多个回合。中央电视台破天荒地为此进行了70分钟的现场实况转播。

  2003-2008

  “中国当代艺术20年”专场

  2002年之后,中国艺术品拍卖又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时期,嘉德的成交额记录也不断被刷新,从2003年春拍的1.9亿,一直猛冲到2008年春拍的9.93亿人民币。2007年11月6日,中国嘉德2007秋季拍卖会的国宝级珍品明代仇英《赤壁图》最终以7952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了涵盖中国油画、书画等各类中国绘画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的世界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中国绘画作品的拍卖成交价首次超过一千万美元级别。书画价格屡创新高,使不少精品从海外回流。

  中国艺术拍卖市场上最重要的拍品——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不断更新自己的高价纪录。而另一方面,其他艺术品类的市场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本地的拍卖行里,中国当代艺术一向是被归入油画与雕塑的类别之下,嘉德在1994年便首次推出了油画雕塑专场,拍卖额为196.13万,之后的十年,由于油画与雕塑的市场不大,经济效益不佳,众多拍卖行纷纷取消了这一专场,只有嘉德持续推出。起到了培养市场的效用。同时,在国外市场的影响下,快步攀升,至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专场,

  张晓刚的《天安门》、《生生息息之爱》分别以577.5万元和385万元成交,王广义的《凝固的北方极地25号》则以121万元成交。当代艺术这个以往在行业里受到忽视的艺术门类以其迅猛的增长成了中国嘉德2008春拍,刘小东的《温床NO.1》(五联)以5712万元人民币的成交额傲居全场榜首,再度刷新了中国大陆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

  嘉德油画部艺术总监刘刚表示:目前国内买家的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多为金融、房地产、IT人士及国企和私企的负责人等,其中有些人还亲身经历过“85美术新潮运动”或参观过89美术大展,对中国当代艺术有特殊的记忆或执着的偏爱。

  国际“中国浪潮”

  一个人的中国区

  1993年中国拍卖业刚起步,嗅觉敏锐的佳士得和苏富比就分别把各自预展带到了中国,他们都意识到“这里会发展出广阔的市场”。次年,两家拍卖行又先后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现任佳士得中国区业务拓展总监的汪洁当时成了苏富比中国区的唯一雇员。“佳士得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就两个人。那时候在上海主要负责一年的两次预展,要跟相关部门联络,当时做展览都需要经过审批,文物艺术品的对口单位是上海博物馆,就总是往博物馆跑。除此以外,也没什么别的压力,总是得自己找事情做,琢磨怎么开拓这个市场。”随着内地拍卖市场份额的扩大和藏家的增加,汪洁越来越忙了,接二连三地招聘助手,代表处也在北京开了分店。

  “墙里开花墙外香”

  2007年香港佳士得秋拍,蔡国强的《无题》拍出了6600万港元,2008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曾梵志的《面具1996 NO.6》以6700万港元成交。在随后由知名艺术网站Artprice推出的2007/08年度当代艺术成交额排行榜上,这两件拍品赫然排在第六和第八。Artprice在近期通过分析72个国家2900个拍卖行的数据推出的2008年当代艺术家全球市场份额排名表上,前20名中有11位是中国艺术家。Artprice的报告对此的评价为:“中国浪潮泛滥于市场。”

  策展人、评论家朱其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批欧美和中国港台收藏家就开始收藏中国当代油画,使中国当代油画开始进入国际收藏体系。”

  佳士得的汪洁如此解释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盛行:“外国人比较喜欢当代一点的艺术,这些艺术反映了我们特定的时期,他们觉得很代表中国,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北京嘉睿画廊的黄钢则认为: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矛盾冲突,在西方人看来是新鲜的,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国的当代艺术“墙里开花墙外香”,其世界性已越来越明显。

  而这股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潮已经由海外蔓延至中国本土。朱其认为:“当代油画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当代油画市场的兴起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前卫艺术品的商业化,西方画廊和收藏家产生的导向性直接导致艺术创作的后殖民文化倾向。”相信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潮会催生和培养出更有鉴赏能力和自主性的本土收藏家,而艺术的评价体系也不仅仅只是价格而已。

Tags:拍卖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