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简历:
得一(邹正)于1961年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操军乡,成长于湖北,2004年定居北京。在日本、新加坡、美国、泰国及我国北京、台湾、武汉、湖南等地举办过书法展。作品深受国内外知名人士喜爱和收藏,是国家领导人和重要部门的外交礼品。书法理论评论文章在书画专业报刊上发表80多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日本《朝日新闻》、美国《侨报》等国内外60多家新闻媒体专题报道。 |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块瑰宝,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书法已经不仅仅再作为历代文人的雅事,而是标榜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的典型的东方艺术之美。作为书法家及书法理论评论家的得一,便是这样一位潜心研究书艺之人,以创新缜密的思维在研究与创作中突破传统、彰显自我!得一的作品得到了众多人的青睐,而得一其人同样也受到了众人的推崇!
抱一(著名艺术评论家、画家):
邹正书法作品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和不惜重金收藏,是因为他的书法作品之美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趣向。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观邹正作品似不全然。他审时度势,对大爨、米芾、王铎情有独钟。他善于保一方净土在不断调整多种书法样式中显露自我。故其书作之表现深具艺术原创性之美感。——摘录
兰干武(《书法报》总编):
邹正曾为几十家大小党报题词或做专题报道,专业报刊推介他。邹正是湖南人,我便说他同一位伟人一样,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邹正有了钱后,没有忘记自己的苦难,也没有忘记曾经接济过他的人。于是,他给灾区捐款;于是,他资助贫困大学生……我是相信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书品的。以邹正的胸怀,他的书法将会不断升华。——摘录
叶金鑫(新闻文艺评论家):
邹正的书法作品受到如此的青睐,是与他积数十年之功、孜孜于书艺探索分不开的。这些年来,他徜徉在苍茫浩瀚的书法艺术海洋中,魏晋的飘逸潇散,明清的跌宕恣肆,墓志的率意天真、拙朴真淳,无不使他为之力求。邹正又力求使自己的作品与时代和大众的审美需求相一致。——摘录
徐本一(中国书协评委、学术委员):
邹正的书法,先取法行草,又追摹隶楷,先动而后静,对传统的认识随着创作的深入有着更理性化的视角。无论对“二王”遒媚,或碑版朴拙,都能采取一种为我所用的抉择,因而保持书风的嶙峋。——摘录
陈东成(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诗人、书法家):
邹正出生于洞庭湖畔,长江岸边的湖南省华容县农村,成长于大别山麓和神农架下。浩瀚无际的洞庭,波涛滚滚的长江,风云变幻的大别山和神农架,奇峰异石的三峡,多姿多彩的荆楚民俗风情,开拓了邹正的视野,陶冶了他的情操,丰富了他的想象,使他的书法艺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或舒展流畅,或跌宕飘逸,或遒劲挺秀,师承古人而不拘于成法,有魏晋遗风又有时代气息。——摘录
张宿宗(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原《湖北日报》文艺副刊主编):
刻苦的磨炼,使他养成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书法成果,正是以锲而不舍的劲头,长期四处求师学艺和埋头练功所凝成的。——摘录
石剑(书法家、作家):
邹正为人谦和,不善言谈,不高谈阔论,尤其是谈起学习、创作体会,更是实实在在,他说:“学碑须熟读,习贴贵意临。生临难得妙,心得方入神。”“下笔生阴阳,行笔含方圆。使转纳大意,性情出刚柔。”读他的文章,感触很深,他在一篇作序文章中写道:“聪慧是智者的底气,智者的聪慧在于能从书法作品中看到局限和欠缺。博大是强者的底气,强者的博大是在历代碑帖中不停地吮吸,化为自己所需。谦虚的人,才能看得透,所以不躁;想得远,所以不妄。”这种彻悟恐怕不是一时的灵感,而是修养与智慧融合的结晶。——摘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