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镜”参展艺术家访谈之吴雪

作者:佚名 来源:静雅艺术网 更新时间:2015年12月04日 【字体:

《艺术镜报》:“异•镜”谐音“意境”、“艺镜”,又可引申为“异常之境”、“创新之境”。书法是否也追求某些和绘画相通的意境?书法是否也在不断寻求创?

吴雪:在我看来,“异•镜”至少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异镜”,不同的视角。“异”就是不同,异样;“镜”就是镜头,视角。我们要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艺术,看待生活,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感受。循着“异镜”,循着不同的视角,我们就会有所发现,也会有所收获。

    第二层,“意境”,中国艺术所讲的意境。意是意味的意,境是境界的境,中国文化讲究曲径通幽,讲究情景交融,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讲究意境融彻。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果缺少意境,那就不可能给人带来画面之外更多的享受,更多的精神上的享受和收获。有了意境,就可以使作品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历代中国的艺术家,不论是书法家还是画家,都在通过各自的途径,不同的方式,来追求书画艺术的意境。意境是中国艺术所遵循的最基本、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第三层,“异境”,即不同的境界,不断向上的境界。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处在一个创新变革的时代,我们也处在一个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艺术的意境,就是新的境界。对艺术家来说,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止步于当前,要勇于攀登艺术的高峰。王羲之早在兰亭雅集的时候就说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要学习前人,要超过前人,必须通过扎实的系统学习,通过领悟,产生新的境界,新的意境。这也是对我们当代艺术家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才能使我们的艺术不断达到新的意境,才能够给社会、给人民带来新的艺术享受。

 

《艺术镜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这次准备的参展作品?

吴雪:因为是“异镜”展览,此次参展作品蕴含了一些新的追求和探索。尽管创作的都是一些传统的楹联、诗文,但我尽可能地在表现形式上展示出一些新意,在书体的选择上也力求一些变化。

比如,这次我用篆书写了一幅王维的诗联,用隶书写了一幅欧阳修的书联。特别是欧阳修那幅,在创作的过程中,注入了我很多的情感。因为在欧阳修当太守治滁的地方,我也在那工作生活过。那幅书联是这样的:当年辛勤皆手植, 而今开落任春风。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我记得胡适先生常常说一个词,功不唐捐。凡事只要你下了功夫,做了努力,到时候一定会有所收获。
虽然这次参展作品不多,但我希望作品的搭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我写了楹联,中堂,条幅等各种形式的作品。考虑到展厅的效果,这次还专门创作了一幅一米长、四米高的巨幅行草。内容是李白咏黄山的一首诗,这首诗本来就大气磅礴,气象万千,能够激发书写者豪放、旷达的情怀。所以这幅作品我也是一气呵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艺术镜报》:艺术家都有自己信仰并遵循的艺术准则,您依循着哪些准则来进行创作?

吴雪:我一直坚信笔墨当随时代。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文明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汇融合,共同发展。

我认为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书法家,首先应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关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实践。你走进生活,你就会发现生活当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有许多新的东西,有许多值得你去感受、去表达、去赞美的美好的东西。

一个书法家如果只在书法技巧上精益求精,而不能够用精美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来表现新的时代精神,我觉得也是不成功的。

所以我觉得,当代书法应该秉承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使我们的书法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正像习总书记所倡导的那样,我们艺术家要充当时代风尚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努力用自己的作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