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当前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这篇文献以其坚实的哲学根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依然具有鲜活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本版特别邀请相关专家撰文发表各自的学习感悟,以示纪念。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有七十个年头了。作为一名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家,我以当代视角解读《讲话》精神,依然感到意义非凡、魅力无穷。
乡亲与土地是永恒的主题
《讲话》重点谈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今天仍然值得重视。一个作家要真正关心基层百姓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精神风貌,为他们的文化消费提供更大的空间。父老乡亲与多情深厚的土地一样,是永恒的主题,是创作的源泉。看一个作家是否有力量,要看他从人民大众身上吸收了多少营养,看他与这个时代、民族精神生活有无深刻的联系。一个作家认识历史的深度,取决于他精神视点的高度。
为自己写作?为评论家写作?为圈子写作?还是为读者写作?为哪个层面的读者写作?……这是作家必须认真而谨慎回答的问题。为大众为百姓写作的人,会注意建构一种与读者共享的普通价值体系,看一看自己的作品能不能被他们理解和接受。有了这个支点,才能进入“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时代生活对作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家必须作出回应。现实生活需要作家静下心来,艰苦地认知、体验和思考,不断地摈弃旧有的创作模式,以开放的眼光和胸怀,饱览和容纳历史的丰富、芜杂、曲折和发展,改变对生活简单和肤浅的认知。有了新的认知能力,才有客观冷静的审视,以及宏观的把握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超越世俗,超越常规,超越现存。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文学实现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从过于强调文学的精神引领功能到强调“纯文学”、“向内转”、“小叙事”、“日常化”、“个人化”、“私人化”等。文学的“个人发现”,成为表达真实自我的有效载体,肯定世俗化的欲望,肯定世俗生活的乐趣,扬弃了“假大空”和“伪崇高”,它顺应了经济社会和现代生活的发展要求,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更文学化、更艺术化、更自由开放的姿态,并产生了一批好作品。这是大进步。但是,作家的生活在雷同,文学便自然地陷入了另一种极端:过度沉湎于个人的独语,颠覆传统文学的一些要素,拒绝社会深度和宏大叙事,淡化了文学的使命、良知,疏离了民众和底层社会。把这一切都剥离了,还剩下了什么?
不要忘记,中国还有那么多的底层百姓,文学应该温暖他们的心灵世界。怎样温暖?不应该用低格调、低俗化的文学产品来哗众取宠,吸引他们的眼球。即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文艺是要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要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讲话》早就作出了回答。人民性为民族精神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中华民族有着雄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习俗、情趣、观念等,这些都蕴涵着民族的独特精神。以这个视角反思当下的创作,是不是有脱离人民的现象呢?
创作要仰仗灵动的生活洪流
- 上一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 下一篇:展浩然正气 传书画精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