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艺术镜报》】艺术镜报(以下简称镜):您对于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如何理解的?
李燕(以下简称燕):1942年是抗日战争转折的重要时期。经过五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人民在付出极大的牺牲以后,仍然是越战越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争取最后胜利的决心,随着由战场上的相持阶段,进入反攻阶段的节节胜利,更加坚定。因此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先是在加强和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鼓舞作用。
民族精神首先体现在民族文化上,一个处在危难状态下的民族需要的是一种奋进战斗的精神,因此在《讲话》发表以后,延安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富于战斗精神的作品。
镜:作为一名著名的艺术家,一名随着“讲话”精神成长的艺术家,您对文艺创作有哪些见解和体会?
燕:我确实是随着《讲话》精神成长起来的文艺工作者,因为是“随着”,也就是在建国后的不同时期,不断地学习《讲话》,所以我体会,无论在什么时候,一个有良心的,正直的文艺工作者都不应该脱离群众,不应该背叛群众,应该始终脚踏实地的为老百姓,为人民服务。因此多年来我始终坚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人民群众的需求,表达他们的好恶,创作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这才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镜:您对于此次“浩然精神”展览是如何理解的?
燕:“浩然”这个词,在中华文明的词典上十分显赫:“浩然正气”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所提倡的,特别是由于文天祥在《正气歌》里的名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浩然正气”就是民族英雄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正气,因此,我认为以“浩然精神”作为展览的主题是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需求的提法。
镜:您此次参展的“双龟图”、“奋除社鼠”、“有机可乘”、“大圣裔望祖图”、“和贵图”、“铁拐李造像”等作品似乎映射到现在社会上的某些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抨击,您为何会想到创作出如此题材的作品?
燕:正是出于上述观点,我选了《双龟图》、《奋除社鼠》、《有机可乘》、《大圣裔望祖图》、《和贵图》、《铁拐李造像》作品,因为我希望我们的祖国发展得更好,因此要割除社会的弊端、惩治腐败,伸张正义,让老百姓过上和谐、安宁的生活。我送交的作品即体现了我的这种心情和愿望。
镜:您是怎样于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艺术主张的?
燕:至于“艺术主张”还提不上。艺术创作本来就是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追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是能为各阶层的人理解的,但是艺术家的作品,或是“阳春白雪”,或是“下里巴人”必须是表达大多数人能看得懂,看得明白并且能赢得“会心一笑”的作品。只有这样方能成为他群众接受。反之,不理解艺术家想表达什么群众当然就厌弃了,更不要说,现在是个多元的世界,选择的速度和摒弃的态度十分迅猛和明确。我们看看网上传播的速度和褒贬的程度就可以知道如今的艺术家实际上是不好当的,但是如果你为了达到炒作的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镜:您对于此次展览有何期望和寄语?
燕:我想寄语年轻的文艺工作者:继承前人,美育来者,扬民族精神,立世界之林。我希望这样的展览——即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的展览可以多搞,可以选择许多有意义或有潜力的题目来做。
【画家简历】李燕,1943年生于北京,字壮北,祖籍山东省高唐县。自幼在其父亲李苦禅大师教导下敬祖爱国,嗜好国学文艺。195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继而升入美院中国画系,专习绘画长达八年。1972后,到北京荣宝斋编辑科工作多年,故学识与功底深厚。其书画远避指端末技之形式主义的幻术,系以大自然天趣合大中华人文内涵形于笔墨,最擅长写意动物与人物。以勾沉补缺之旨作论文,以针贬时弊之旨作杂文,亦时有诗、赋随缘即出,刊诸报章颇有读者。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李苦禅纪念馆副馆长、李苦禅艺术馆副馆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十届)、北京市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刊《曲艺》编委、北京市曲艺家协会艺术顾问。
【参展作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