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一片宁静的港湾——参展画家任继民采访纪实

作者:王一然 来源:静雅艺术网 更新时间:2012年06月18日 【字体:

  【对话《艺术镜报》】艺术镜报(以下简称镜):老师您好,作为一名著名的艺术家,一名随着“讲话”精神发布和弘扬而成长的艺术家,您对“讲话”精神有哪些见解?
  
  任继民(以下简称任):我所理解的“讲话”精神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就是要深入生活,并且沉醉于其中。要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了解生活当中实际的素材,美的素材,积极的素材,再经过艺术思维上的筛选、提炼、扬弃,最终在作品中呈现出向上的、向前的精神。个人认为艺术精神、艺术创作,首先要从群众中来,也就说我们的创作源泉来自于群众中;很多闪光的金子是埋在底层的,人性的光辉也是在最朴实的民众中。其次要到群众中去,所有的艺术创作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与群众”。我们之所以要根植生活,是因为艺术毕竟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
  
  镜:“民族风情”与“人民形象”是最能体现时代之精神、反映时代之新风的,那么您的作品的艺术思想是什么?或者说您的艺术诉求是什么?
  
  任:我的艺术思想是以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去接近内心,体味自己真正想画的作品,表达出人性纯真善良的一面,通过我的笔墨,把美好呈献给大家。能在画里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在表达我的艺术审美同时,呈现人性中质朴纯真的灵魂。去感染观者,才是我的艺术诉求。
  
  镜:在现当代艺术家中,您的人物作品可谓独树一帜。那么你的本次参展作品中的人物有哪些特殊的意义与寄托?
  
  任:不只是这次参展的作品,我的所有作品一贯追求质朴平淡的意境。比如这次的参展作品《清风吹散冬天的云》,人物形象意在突出普通人的生活、情感,表现人性的质朴与平淡情素;于淡雅、细腻中求朴厚。我相信独特的情感必能产生独特的艺术形式,我相信在急功近利的时代,营造一片宁静无欲的精神港湾更有价值。
  
  镜:您对于中西艺术的关系持怎样的态度?事物的发展必然要吸收新鲜血液,你更倾向于“渐变”还是“裂变”?
  
  任:我更倾向于“渐变”,要用我们自己的艺术元素与艺术特色来融汇西方的先进思想,与表现形式。而不是生搬硬套。机械的拿来拼凑,束缚自己,模仿他人。要追求精神层面的融合,辩证的、扬弃的为我所用,而不是表面的堆砌。是以文化精神为根本,不是纯粹的照搬。“中国艺术”之所以能冠以中国二字,那么我们必然不能放弃自己的东西。中国画有巨大的包容度,能吸收并化解诸多外来艺术。远古的绘画与雕塑已证明这一点。
  
  镜:对于年轻的艺术家,尤其是人物画家中的后起之秀,你有何寄语与希望?
  
  任:我始终认为要在艺术修养上多下功夫,认清自己的真性情,不要考虑太多表面,形式上的东西。现在有很多误区,就是做表面文章的比较多。艺术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情感不真实,表达的样式再花哨,也是苍白的。
  
  艺术的高低和市场的好坏,两者往往并不对等,年轻人对此要保持头脑清醒。希望他们要静下心,切忌浮躁,打好坚实的基本功,才能自如从容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审美。
  
  传统当然是要继承的,但变革也同样重要,我们并不是只能面对传统的一座座大山无路可走,我们可以开辟新的途径。守卫传统是一种观念,丰富传统又是一种观念,中国画不应该囿于某一些局限中,对一些新东西进行排斥。总之,认清自我,增加学养,自然会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之路。
  
  【画家简介】任继民,1959年生于鞍山,祖籍山东。现为职业画家。1993年入北京画院研修班,师从王明明先生并得到周思聪、卢沉、罗尔纯先生指教。1994年入北京潭柘寺潜心创作。1996年至2010年先后十几次赴藏区写生考察。1996年于北京画店举办个展。1998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五人联展”。2000年参加“2000年全国中画展”。2001年参加“新时代中国画展”。2002年参加“全国青年实力派画家作品邀请展”。2003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举办的“2003年中国画提名展”。2004年参加“黄宾虹奖获奖画家作品展”、“第二届人物画展——纪念蒋兆和诞辰一百周年”。2011年于广东汕头举办个展。
  
  出版有《任继民西藏风情》、《任继民画集》、《任继民作品》、《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任继民西藏人物画》等。
  
  【参展作品】

点击浏览下一页

Tags:任继民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苗再新

文章评论